威廉希尔亚洲版

垃圾分类风刮进村!青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初见成效

从2017年开始,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先后在涉农区市选择个别村庄,开展垃圾分类实验,重点探索垃圾减量方法、资源利用途径、保洁工作量变化、基础装备需求、运行成本测算等。经过半年多的实测,掌握了青岛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一手数据,结合青岛市气候条件、垃圾成分等因素确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途径,为青岛市相关政策出台、扩大试点范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17年在涉农区市推进垃圾分类以来,越来越多的岛城百姓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在胶州李哥庄镇,张女士在家里利用分类垃圾桶就将厨余垃圾和塑料袋进行了干湿分离;在即墨区田横度假区,一台低温热解炉就解决了垃圾远距离运输的问题。一场“垃圾分类”旋风正在岛城的城镇乡村刮起。看似无用的垃圾,变成了能源,这样的良性循环成为了这座城市“垃圾革命”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六成乡镇已开展分类试点

从2017年开始,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先后在涉农区市选择个别村庄,开展垃圾分类实验,重点探索垃圾减量方法、资源利用途径、保洁工作量变化、基础装备需求、运行成本测算等。经过半年多的实测,掌握了青岛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第一手数据,结合青岛市气候条件、垃圾成分等因素确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途径,为青岛市相关政策出台、扩大试点范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8月,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吹响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号角。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青岛市建立起垃圾分类考评标准和保障措施,摸索推行“两次四分法”垃圾分类模式,在试点村庄为每户配置分类垃圾桶、每100户配置1辆垃圾分类收集车,配备满足分类品种需求、密封性好、标识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截至目前,7个区市有47个镇 (街道)1413个村庄(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占全市涉农镇(街道)、村庄(社区)总数的61%和25.7%,促进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引领探索分类模式多样化

在此基础上,各区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子。胶州市推行“1+1+6+1+X”的垃圾分类模式。每个镇(街道)至少设置1处大件垃圾暂存点;每个村庄(社区)或几个村庄联成一片,建设1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每个村庄(社区)至少设置6处分类收集亭;每户配发1组分类垃圾桶;每个村庄(社区)配齐人员设备。平度市在试点村庄(社区)推行“七个一”标准,即制定一个垃圾分类收集村规民约,设置一块垃圾分类宣传公示栏,配备一套户垃圾分类桶,添置一辆垃圾分类收集车,建设一座分类垃圾收集房,培育一支保洁分类队伍,建立一套监督考核机制,规范垃圾分类标准。

城阳在夏庄街道王家曹村社区试点建设“静脉产业园”,包括餐厨垃圾分类处理中心、智能压缩垃圾转运站、秸秆处理中心,对不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即墨区田横度假区为解决垃圾远距离运输问题,引进低温热解炉,日分解垃圾约5万吨,产生残渣约5%,残渣用于铺路、填土、种植树木花草等,初步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推动垃圾分类走向“深水区”

按照计划,青岛市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构建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下一步,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将继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垃圾分类管理体制。指导区市完善垃圾焚烧处理厂、镇(街道)垃圾中转站、村庄(社区)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建设,探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末端处理技术和工艺,为垃圾分类深度处理创造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土地使用支持政策,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此外,青岛市计划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纳入市、区(市)、镇(街道)财政预算。对经济确有困难的镇(街道)、村庄,市、区(市)给予倾斜,保持区域内农村环境建设总体平衡,缩小差距。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和运营服务。探索建立镇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形成居民适度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经费分担机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


(内容来源:青岛晚报。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Baidu
sogou